“青年作为抑郁高风险的群体,是我们历次调查都会发现的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长期跟踪调查国民健康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她的研究,近年来,中国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增加的趋势。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内卷”和“躺平”似乎成了青年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选择题。而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婧媛看来,在青年的“迷茫”背后,却也预示了无限可能。
压力溯源
(资料图)
升学结婚等都有不稳定性
南方日报:您长期跟踪调查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您认为这几年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如何?
陈祉妍:去年,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全国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以来,各级部门陆续出台“双减”政策,这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和从事自己的爱好,睡眠时间也有所增加,青少年群体心理压力状况呈现向好的迹象。
但根据我们此前的调研,包括其他学者跨越十多年的调查数据都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增加的趋势。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也感觉到门诊量大幅增加,这里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并且愿意去寻求专业的救治。
南方日报:您率团队编写的《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祉妍:青年作为抑郁高风险的群体,其实是我们历次调查都会发现的现象。
青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自我价值观又非常不确定。在生活方面,青年又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以及相应的压力,比如说升学结婚等都有比较强的不稳定性,但他们处理很多问题的资源和技能有所不足,出现心理健康风险比较大。
“褪下长衫”?
应加强青年对职业生涯的理解
南方日报: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爆网络。在青年人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能否“褪下长衫”成为大学生们的心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祉妍: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个比较有压力的阶段,你提到的“褪下长衫”是现象之一,也有一些大学生进入到自己原本理想的职业工作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从理想坠落到现实的阶段。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个职业,向往的是它光环的部分,但对工作附带的琐事了解是不够深入的。
这也提示,在青年职业生涯发展中,一方面要更好地促进青年逐步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特长等;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实习,以及邀请职场人为青年分享经验,这些对青年来说,都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南方日报:对当下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躺平”和“内卷”的争论声音,您怎么看?
刘婧媛:在和青年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青年将“躺平”挂在嘴上,但内心并不是真正的“躺平”,这可能是青年对于来自家庭、师长等“高关注”与“高期待”的回应,可能是青年对于目标达不成后来自周围环境评价的担忧,也可能仅仅是“追风”的调侃,这种调侃一定程度缓解了日常的焦虑情绪。“内卷”这个词呈现出了青年努力追求心中目标的积极状态,同时也表达了来自同伴竞争的内心压力。当代青年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内心充满向上向好的愿望,拥有饱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南方日报:近来,小学生热衷盘手串、大学生烧香拜佛,青年人都在寻找各自的解压渠道。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社会应该对这些爱好保持怎样的态度?
陈祉妍:总体上,我们认为减压方式是越丰富越好的,这样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只要这种减压方式从长远来说是无害的、无伤大雅的。另外,还要注意,哪怕是看书、看纪录片这样的解压方式,如果过度沉迷,都会影响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面对压力
青年应该如何寻找支撑
南方日报:时代变革加速,来自社会外界的压力和诱惑也与日俱增,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青年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刘婧媛:青年阶段是一个不断向内心探索“我是谁”、向外探索“我要去往何处”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阶段。这种向内、向外探索的张力带来的迷茫会痛,但也很迷人,因为这份迷茫背后代表了无限可能。青年要以“感谢错误”“感谢失败”带来成长机会的心态,勇于尝试生命带来的无限可能,在不断奔跑、摔倒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个人、家庭和社会应该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做怎样的关照?
陈祉妍:人生总会面临一些压力。最重要的是,人应对压力的时候有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支持。
每个人是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青年要主动去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意识地去学习心理科学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去应对压力,当出现困扰的时候,要主动求助;家庭层面,我们希望家庭成员能够注重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加强家庭里面的互动,比如说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外出游玩等;社会层面,我们希望媒体能够关注和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的辨别力,减少对心理误区的传播。
在青年的心理健康维护过程中,个人、家校、社会及组织都应付出努力,培养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人才,支持心理健康的科普工作和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青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刘长欣 段江含
策划:吕虹 伍青